科研论文写作中的汉英杂糅现象及编辑策略

评论: 0 浏览: 627 最新更新时间: 9年前

  •              

    1刖蟊广大高校教师在写作科研论文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就是经常要用大量的中英文杂糅来表述某个观点,却把握不准什么才是规范的表述方式。本文拟界定中英文杂糅现象,列举中英文杂糅现象的常见表现形式,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编辑策略,以期对广大高校教师在科研论文写作上有所帮助。

    2中英文杂糅现象的定义中英文杂糅现象主要出现在外语教师的科研论文中,也出现在理工科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论文中。具体地讲,中英文杂糅现象就是文章中的某个观点、例证、推理是由中英两种文字相互混杂、相互糅和表达完成的论述。

    3中英文杂糅现象的表现方式中英文杂糅现象中,中英文两种文字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互为阐释关系,互为补充关系,互为连贯关系。下面分别以具体例文说明。

    31中英文互为阐释关系对中文论述中出现的人名、地名、书名、机构名等给出英文原名。一般是先出现中文表达,再用括号给出相应的英文表达。例(1):雅可布逊(RomanJacobson)将文学置于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之中,以便文学的研究更为简洁、更为客观。例(2):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TheMetaphorWeLiveby)【paperrater】一书中,洛克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指出:人类的思维分类并非映照自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想象的过程(诸如隐喻,形象思维)决定的。

    3【turnitin】2中英文互为补充关系对中文论述中出现的缩写、或作者自译的专有术语或表达方式给出英文原名。一般也是先出现中文表达,再用括号给出相应的英文表达。例(3):大体上说,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是在转喻现象背后的概念机制,如基于文化和经验的语用涵项(pragmaticfunction)或联接(conneet00、转喻模式#p#分页标题#e#【维普】(metonymicmodel)、概念转喻模型(placeforinstitutioncauseforeffect)、概念融合等,而不太关心转喻如何与语法知识系统本身整合。但是也有另一种中英文互为补充关系情况,即为了举例说明而直接引用英语表达方式,而不给出汉语。当然,这纯粹是为了说明问题。252第八届(2010)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例(4):比如,英语中确有很多例子说明producerforhisworks这样一个转喻模式。

    33中英文互为连贯关系一个句子中的某些句子成分是英文表达,或一个段落中的某些句子是英文表达。这类表达的英文部分一般不用括号括起来。木例(5)RonaldLipptt,和RalphkWhite为代表的教育家将教师分为“theauthoritarianteacher'’,‘'thedemocraticteacher'’和“thelaissezfaireteacher'’三种。此外NedFlanders在对师生交流进行量化分析时也用了“thedirectorteacher'’,‘'theindirect teacher'’来描述教师的风格。木例(6)然而,教师从“acceptableperformance”发展到“excellence”的过程已逐步形式了瓶颈模式。Howto empowertheteacher7#p#分页标题#e# 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4对中英文杂糅现象的评析显而易见,上述例析的中英文杂糅现象中,中英文两种文字互为阐释关系和互为补充关系的表述((I).例(4))是符合汉语规范化的,而互为连贯关系的中英文表述((5)一例(6))是不符合汉语规范的。有人认为例(5)和例(6)这类表述读起来很通顺,意思也清晰,没什么问题呀。尤其对那些在国外学习、生活、工作很长时间的教师来说,这样的表达“很有价值”,因为他们平时上课或说话时就是这样用中英文混杂的方式来表达的,而且对学生提高外语水平有很好的作用。实际上,这样的表达是很不规范的,是不能达到出版水平的。我们可以对上述例句作一些修改。例(5a)RonaldLipptt,和Ralph kWhite为代表的教育家将教师分为“权威型教师(theauthoritarianteacher)”,“民主型教师(thedemocraticteacher)”和“放任型教师(thelaissez-faire teacher)”三种类型。此外NedFlanders在对师生交流进行量化分析时也用了“直接引导型教师(thedirectorteacher)”,“间接引导型教师(theindirectteacher)”来描述教师的风格。例(6a)然而,教师从“被认可”发展到“最佳”的过程已逐步形式了瓶颈模式。如何强化和发展老师的自身能力,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5中英文杂糅现象产生的原因不难看出,科研论文中的中英文杂糅现象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p#分页标题#e#51客观原因:特定文本的需要中英文杂糅现象主要出现在外语类科研论文中,这是文本写作的特定需要。外语类科研论文大多论述英语教学、英语语言、英汉翻译和英语文学等的。这是一种特定文本。这种特定文本有特定的作者和读者。作者和读者大多是研究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中国的研究者和向中国高校学生教授英语的高校英语教师,他们基本能熟练地用中英文阅读这一研究领域的科研论文。在用中文撰写的论文时,必然会引述国外的一些新的观点、论据、理论等。这些观点、论据、理论大多引用自英语表述。引述这些观点、论据、理论时,先引述英语原文,再用汉语解释或补充,有很多益处。一可以对前人的科研成果表示尊敬;二可以向读者说明国外同行如何表达某个新的术语:三可以为读者查找、阅读英语类似论文提供方便和亲切感。有时,这种中英文杂糅现象甚至是一种必备条件。所以,中英文杂糅现象在外语类科研论文中大量出现。中英文杂糅现象是外语类科研论文发表的传统模式。长久以来,外语类期刊上刊登的稿件包含中英文杂糅现象。这已基本形成作者、读者共同认可了的一种特定的样态。这是科研工作者不断摸253第八届(201o)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索的结果,也是读者不断提升认可度的结果。当然,从汉语规范的角度来看,由客观原因引起的中英文杂糅现象也是许可的。

    52主观原因:作者无意识造成的许多科研论文的作者有深厚的英语功底,有的作者在英语的环境下(长期在国外)学习、生活、工作很久,甚至英文水平超过了中文水平。他们平时在思维时,就是经常用英语来思维的。这样,他们在讲课、交谈时经常用中英文杂糅的方式进行。习惯成自然,他们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就产生了上述不符合汉语表达规范的中英文杂糅。一般来说,教师在讲课、交谈时经常用中英文杂糅的方式是可以的,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甚至对自己这种能力洋洋得意。但是,在撰写论文时,用中英文杂糅的方式,则显得不合适。原因可以有很多,主要的是三方面:一,用汉语撰写的论文,一个句子中的某些成分用英文表达,或一个段落中的某些连贯性的句子却用英文表达,这显得很别扭;二,并非所有的读者都精通英语,这类的英文杂糅现象给他们阅读理解带来困难;三,这不符合期刊语言的基本要求,因为这些表达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规范的汉语。

    6规范策略综上所述,在写作科研论文时,作者应该认真对待中英文杂糅现象。首先要看是否有必要用中英文杂糅现象来表达,可用可不用的,应尽量不用;其次,一定要用中英文杂糅表达时,要区分这样的表达是否符合汉语规范;其三,对那些由于作者无意识的主观原因造成的中英文杂糅现象要认真修改。修改时,要考虑到文章的读者是一般读者,而不是自己的学生。例如在写到“一类是抱着书本dragOn的老师”时,就要想到,一般读者(而并非自己的学生)不能理解英文dragon的意思,改成“一类是照本宣科,喋喋不休的老师”,一般读者就能理解了。

 
QQ在线咨询
投稿电话
010-67605557
投稿邮箱
xfdk@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