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华《中文本科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述评

评论: 0 浏览: 576 最新更新时间: 9年前

  •              

    在我的师友圈中,张京华教授是最值得称道的一位。他 不仅以扎实的知识功底、敏锐的学术视觉、特立独行的耿介 精神见称于同道,而且其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 更让景仰与叹服。他以拼命三郎的勇气与毅力,夜以继日地 躬耕于学术的田园,他是最执著的思想者,亦是最辛苦的领 路人。 余秋雨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将已经弄懂的东西交给课 堂,将可能弄懂的东西留给学术,将无法弄懂的东西交给文 学。余秋雨先生道出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与“文 学创作”之间的外在区别与内在联系。其实,教学与科研并 没有如此大的差异。孔子日:“教学相长也。”这里的“学” 不仅仅是“学习”,更有“学问”、“学术”之意。因为“欲 明明德于天下”,其致知格物,片刻也离不开学问与学术的 研究。张京华先生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明德于天下的学问之 途,躬身潜行。 张京华先生早年求学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总 2O年,在北大那座大师林立、学术唯尊的圣殿里,张先 生不仅炼就了一种特立独行的学人品性,更炼就了一种“有 容乃大”的包容心态与敏捷深邃的学术视野。 张京华先生秉承学术务真、工作务实、传道务诚的信条, 艰辛跋涉。也正因为他的辛勤耕耘,使他有了常人所无法企 及的收获。近八年来。他相继在国内外期刊七推出的学术论 文达100余篇,还出版了1O部有影响的学术著作。#p#分页标题#e#

    他对中 国学术史的条分缕析,对古史辨的发幽探微,对 庄子>) 注疏和新解,不仅凸现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更是给人开启 了一种新思维。其近年出版的 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   庄子注解  近思录集释  湘妃考 等一系列学术 著作,被 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 收稿日期:201109O1 作者简介:杨金砖(1963),男,湖南东安人,编审, 主要从事潇湘文化与潇湘文学研究。 202 书报 等重要媒体转载和评介,在学术界产生影响。尤其是 对近百年来疑古思潮中的一些重要学术论著的逐一评述,多 有自己的理解与界定。 张京华先生以翔实的资料、缜密的逻辑,去求证古史辨#p#分页标题#e# 派中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尤其是对“顾颉刚难题”的诠释, 可谓是纵横驰骋,汪洋恣肆,娓娓道来,文采炳蔚,字字珠 玑。实证主义的确是一种不错的科研方法,“层累说”的提 出,将古史研究置于科学的范式之下,其意义是开创性的。 而顾颉刚的“不能以一部分之真证全部皆真”,逻辑看上去 很严谨,但是细细去想,这里存在一个逻辑悖论。因为古史 “造伪”的前提原于假设,而非结论。通过张京华先生的详 细论述,使我们对近百年的思想史与学术史有了一个深刻而 全面的认识,这不能不令我崇敬和感佩。著名历史学家李学 勤先生读了 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 书稿后说:“是 一部观点新颖、材料丰富的好书。”

    著名考古学家郑光先生 也大为褒赞:“资料丰富、扎实,观点新颖,不落旧的窠臼, 是对现代学术思想的一种清理和反思,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对于还应深入讨论、正确评价疑古派的学术之未来,是很有 积极意义的。”从这些顶尖级的专家学者的话语里,足见张 京华先生在这一领域的卓著影响。 张京华先生自北京到洛阳,然后又从洛阳来到永州。别 人说人往高处走。而他却逆其道而行之。有人曾私下问其在 永州的感觉如何?他多是笑日“不错”。显然,他这里所说 的“不错”,并不是工作环境与生活待遇,而是指永州这个 地域上所留下的历史文化。因为他自2003年夏来到永州之 后,发现这个地域偏僻、经济落后的荒服小邑,其历史文化#p#分页标题#e# 却异常丰富。从虞舜而下,千百年来,这里有虞舜的德孝文 化,有自元结、柳宗元而下留下的大量诗文题刻,有宋明理 学始祖周敦颐的濂溪故里,有怀素、何绍基的书法,有独特 的女书文字,有瑶族心中的麦加圣地——千家峒。尤其是摩 崖碑刻之多更是一绝,从祁阳浯溪到零陵的柳子庙、朝阳岩、 【知网】淡岩,再到道县月岩,从宁远九疑山的玉珀岩,再到江华的 阳华岩,潇湘大地,凡有奇石,必有奇刻与奇文。据 湖南 省志·历代碑刻 所录,从秦汉至宋的古碑,永州几乎占整 个湖南的一半。清人陆增祥的 【万方】八琼室金石补正>)一书所收 录的湖南石刻3500多篇,观其内容大多来自永州。

    因此, 张京华先生深深地被永州的历史文化资源所吸引。一次张京 华先生在道县参加濂溪研讨会,参观濂溪故里,见一涓涓清 流,清莹秀澈,蜿蜒而去,远与潇水相接,于是心中一动, 得一妙联:“此脉接潇水接湘水接江水原原委委,其风本四 时本二仪本太极有有无无。”此联已被收录《永州楹联集锦>) 一书。 但是,每当看到历史古迹被人为损毁,人文资源不被政 府重视,他虽无可奈何,但总是尽一位学者的良知和道义, 勇敢地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心声。2006年春夏之交,当零 陵区石角山上的宋代石刻因修建日升大道而遭致损毁时,他#p#分页标题#e# 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前去考察,发现原本风景优美的石角 山已是面目全非,幽静的小隐洞被炸开,许多题刻已了无踪 影。于是,当晚便写下《遗产日里说遗产>)一文,在文章中 无不痛惜地指出:“永州久以衣冠文物享誉天下,如今地面 建筑多已不存,摩崖石刻也许是藉以迫怀古风的惟一孑 遗……一条正待启用的水泥公路从山的正面碾压而过,削断 了凌空高过山树的石角,北宋石刻全部粉碎,小隐洞已完全 炸开,仅余小部结成钟乳状的石壁。

    山的南、北、西三面都 在采石,筑路用的碎石。村民说,采石仍在继续,山上已有 打好的炮眼。炮声会不会在610(遗产日)这一天打 响,也许……”该文在《永州日报  柳宗元研究》等刊物 刊发后,引起市、区文物部门的高度关注,才使大劫之后的 石角山保留下些许残迹。 张京华先生以他者的眼光,审视着这些曾经辉煌灿烂的 地域文化,他不甘心让其在历史的进程中自然消亡迷失,而 他自己一个人又的确势单力薄,于是,他一方面广泛参与有 关文化活动,鼓动呼吁,以引起同道的关注;另一方面结合 所开设的课程,在学生中成立一些兴趣爱好小组,与文博部 门合作,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考察、实物拓片和文献资料的梳 理,在此基础上悉心指导学生从事相关研究,激发学生对本#p#分页标题#e# 地文化的研究兴趣与探索热情。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有数 十位同学经张京华先生的指导而经受科研的训练,并撰写了 一大批有一定原创性的学术论文,使同学们在本科的学习过 程中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学术方法的锻炼,其中大部分同学的 论文还在学术刊物上得以发表。在硕士研究生都难于刊发文 章鲋当下,而大三、大四的在校本科生却能写出一篇接一篇 的学术论文得以刊发,这在全国都是难得的现象。尤其是符 思毅、欧阳衡明、刘瑞、汤军、侯永慧诸位同学,在张京华 先生的指导下,还相继整理出版了 九疑诗选 湘妃诗选 朝阳岩诗辑注  朝阳岩小史>)4本专著,在学术界获 得良好的声誉。通过这些实战性的训练,不仅扩大了学生的 视野,磨练了学生的意志,更是系统地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 力,为日后的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张京华先生的引领下,相继被省社科基金、省社科联、 省教育厅立项的有关永州地域文化方面的研究课题已不下 lO项,大大地壮实了研究队伍和研究基础。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一件 大事。

    孔子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大学教育不能再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 当重在道德的彰显,重在新民的培育,重在至善境界的追求。#p#分页标题#e# 可是,近几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除了凌空蹈虚的理论 宣传,很少有人去进行“有教无类”式的人文关爱和“因材 施教”式的人本关怀。班级教育有如现代工业的规模化生产 一样,将一批批材质各异的个体打磨成了面目相同的标准 件,从而失去个体的灵性。于是,钱学森在他弥留之际,就 国内教育为何几十年来培养不出大师提出了质问,引起国人 的广泛讨论。显然,导致这一结果的最大结症不仅仅是高校, 更是制度使然。因为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所承担的是政 治上的教化,而非学术上的探索与争鸣,许多时候看重的是 圣上的脸色而非教育的发展规律与人的个体能力的培养。固 化的课程体系与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灵性荡灭、兴趣黯 然。 于此,张京华先生可谓是披荆斩棘,在 文科学生论文 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开拓出了一条新径一 研究性学习的尝 试与探讨。本书所收录的论文也正是他在这一课程改革中的 一份阶段性的总结。全书共分8辑,收录28篇本科学生论 文,这些论文都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汇报,每辑前都有张京华先生的背景讲述与中肯点评,观点 十分独到,样式异样鲜活。寓教寓用,学研结合,使学生在 本科学习阶段掌握必备的科研手段和科研方法,这对后续深 造可谓是大有裨益。 诚然,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儿,从选题的确定到文献 资料的搜集,从观点的提出再到逻辑结构的处理,从论据的 逐个展现到论证的绵密细致,体现着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刘#p#分页标题#e# 勰于 文心雕龙)的开篇(<原道》中云:“文之为德也大矣, 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曹丕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 朽之盛事。”在中国对写作的重视由来已久。

    其实,在国外 也是一样,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就一再认 为:在诸多基础学科中,读、写和数学是最重要的,因为掌 握了读、写和数学,就掌握了学习的“钥匙”。可见,写作 已成为科研人员所必备的一种素养。其实,论文写作早已成 为国内外高校本科生所广泛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业已成为 当今大学生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技能。本书所选的论文大 都源自在校本科生的习作,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借鉴作用。 论文写作,说难者有之,说易者也不乏其人。正如一段 佛偈所云:“难,难,难,十斛芝麻树上摊;易,易,易, 百草枝头皆春意。”难易之别,关键在于是否掌握其规律, 是否悟得其真奥?我想,张京华先生编辑出版此书,其目的 正是给文科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一个可学的范本和参照的 模板,让同学们自己去感悟科研写作的愉悦与乐趣。

     

 
QQ在线咨询
投稿电话
010-67605557
投稿邮箱
xfdk@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