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探讨

评论: 0 浏览: 773 最新更新时间: 10年前

 林映梅  中共衡阳市委党校

 
摘  要:随着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进入以文化软实力为标志的新阶段,如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试图从培育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市民素质、发展文化产业等七个方面探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文化  软实力  城市文化软实力
 
作者简介:林映梅,硕士,衡阳市委党校讲师。
 
何谓城市文化软实力?简言之,就是一个城市基于文化要素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推动力和影响力,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今天,如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无疑是摆在城市管理者要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由城市品位、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等要素所构成的城市形象的感召力、影响力,文化产品与文化人才的生产力,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塑造力,文化服务大众的能力,以及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凝聚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有利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当前,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态势的形成,文化优势已经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软实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一座城市要成为一个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城市,必须迅速增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只有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创新活力和知名度,才能分享到更多的投资资本和无限商机。
2.有利于提升城市凝聚力。城市凝聚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城市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它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统一的意志和信念,促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城市荣誉感、责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激发着市民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振奋城市精神、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塑造城市文化形象,逐步形成一种人心向上、人心思进、同担重任、共赴使命的城市信念,形成推动城市前进的巨大群体力量。
3.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知识经济、消费社会和科技创新三大变迁,推动了文化和经济的高度融合,使得文化成为经济发展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可以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强劲支撑,如苏州的旅游文化、杭州的休闲文化、深圳的创业文化、长春的展会文化,吸引大量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消费者、文化战略投资者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形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经济价值。发达地区的实践充分证明,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可以通过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配置更加优质的要素,组合更加优质的资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有利于扩大城市影响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对提升城市影响力具有巨大的倍数效应。当前,国内诸多城市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产业资源比较丰富,但知名度仍然比较低,影响力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软实力不强,特别是城市品牌的认知度和城市形象的影响力缺位。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努力打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使城市成为更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首选地,成为更多国际国内游客的目的地,成为更多资源的配置地和媒体的聚焦地。
 
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路径
城市文化软实力往往是综合城市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政府服务、人口素质、社会和谐、形象传播等要素,其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和气质,具体体现为城市精神价值感召力、文化生活凝聚力、文化品牌影响力、文化创意生产力、城市形象传播力、区域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育城市精神 ,提升城市文化的感召力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所在。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长期发展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神支柱,是城市自身精神个性与文化魅力的外化符号,是全体城市居民共同认可并坚持追求的精神目标、生活理念和文明风俗。城市精神显示出一个城市民众群体所拥有的气质和禀赋,体现着市民群体的价值共识、审美追求、信仰操守。城市精神是城市的根与魂,也是城市文化感召力的重要体现,是城市凝聚力、竞争力和社会进步推动力的源泉。一座没有文化和精神个性的城市,是没有魅力和吸引力的。因此,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必须要注重培育城市精神。
2.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的识别力
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生动表现。所谓城市形象,就是指一个城市给他人的总体感受和印象。城市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两个方面。外在形象是城市文化精神、文化特色的外在表征,包括城市的建筑、轮廓、空间、道路等形成的整体印象。内在形象就是一个城市的政府运作、社会管理、发展模式、对外策略等给外界形成的一种总体印象。良好的城市形象越来越成为城市的无形资产和巨大财富,它是城市一张闪亮的名片,是城市在竞争中得以识别的重要依据。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无形之中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资源向城市聚集,推动城市快速发展。可以说,当前国际著名大都市无不高度重视城市形象建设。
3.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化的创造力
市民素质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内容。市民既是城市文化的消费者,更是城市文化的创造者。市民素质的高低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直接决定着城市的文化品位。从一定意义上讲,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的过程,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从近现代许多世界名城发展的经验看,优化和塑造优秀的市民素质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城市长久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提升市民素质,既能有效促进城市形象的提档升级,提高城市文化的品质;又能为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注入不竭的动力源泉,进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4.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城市文化的凝聚力
公共文化服务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基石。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以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通过文化政策及机制运作发生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公共管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聚集民意、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凝聚力——确保了市民的基本文化福利,同时,也为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文化生活创造条件。众所周知,市民的幸福感不只是产生于物质上的保障,更来源于精神需求上的满足。拓宽市民文化参与渠道,可以增强市民自身的主体地位,克服其心理上对社会和他人的疏离感,使得市民对荣誉、责任、权力等公共生活的基本要素有更深切的体验,因此,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民众的主观感受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可以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5.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城市文化的生产力
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经济“硬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新经济的核心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引擎。以纽约为例,文化是纽约经济中最有动能的发动机,文化在纽约已成为一个巨大产业,创造着惊人的价值。艺术、设计、音乐、歌剧、舞蹈、电视及电影制作、建筑、出版、时装和广告等领域的发展,在纽约形成了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行业。再看国内,2013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406亿元,增速为9.1%,高于GDP将近1.5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当中的排名仅次于金融业,已经排到了第二位。除北京外,在上海、广州、长沙、成都等很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都已经成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新的增长极,充分显示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巨大的生产力。
6.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部分。文化品牌不仅是城市的支撑,也是城市的“名片”。城市文化品牌包括文化活动品牌和文化产品品牌,它是一个城市文化产出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不是以多取胜,而是以优取胜、以强取胜。它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就像人们提到奥运会就会想到北京,提到世博会就会想到上海,提到超女就会想到长沙,提到风筝节就会想到潍坊等等,文化品牌是城市形象的招牌与广告。因此,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必须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7.加强文化传播,提升城市文化的辐射力
城市文化辐射力的大小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而文化传播是其中一个重要载体和体现。文化传播是一个城市通过媒体、人际沟通、宣传公关等各种传播渠道来影响和改变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它包括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网络以及其他传播手段。这些传播和资讯手段,携带着城市的文化理念,代表着城市的声音和形象,体现为一个城市整体形象体系的构造能力和影响能力,体现为城市对其形象的传播和推介的水平和力度;最终为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双重体现。一个文化软实力强的城市,必然在传播和资讯方面有强大的实力。特别是在传播和通讯技术发达的今天,更须建立强大的媒体,加强城市媒体的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 4 期
[2]黄琳,城市软实力:五大关键词,瞭望东方周刊,2009年5月13日
[3]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研究课题组:2009 中国城市软实力报告,瞭望东方周刊,2009 年 7 月 14 日
[4]彭立勋等,文化软实力与城市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刘洪顺,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理论学刊,2008年第1期
[6]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人民网-理论频道
 
 
QQ在线咨询
投稿电话
010-67605557
投稿邮箱
xfdk@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