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产业文化探究——以永武城市群为例

评论: 0 浏览: 669 最新更新时间: 13年前

宋华英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

[摘要]产业集群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的综合体。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已成为浙江经济的基本空间框架的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地域经济模式,它与当地人们生活生产条件和方式、思想意识积淀和价值观等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休戚相关。集群文化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集群产业的发生和发展。本课题通过对永武(永康和武义)城市群集群文化的研究,论述了集群产业文化来源、特点及创新的方向。地域深层次的创新文化是集群产业提升的重要手段,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将从创新政策、创新文化氛围、培养企业家精神等方面对集群产业创新文化进行探讨,以期为企业提高竞争力而立于不败之地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集群产业文化   来源     特点    创新方向

作者简介:宋华英(1970.10-),女,汉族,浙江武义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一、集群产业文化来源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的综合体。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特定行业和区域,某种文化的充分传播和表达,正是产业集群得以涌现的内在动因之一;而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又强化提升了原有的文化传统,并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以硅谷为例,杰出人物的创业和创新精神催生了高科技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又深化了硅谷的创业和创新文化内涵,使硅谷基于科学探索和风险投资的冒险精神,基于分工协作的开放融合精神等等不断发展和丰富。从这个角度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渗入、融合、塑造和升华的过程。

“五金之都”的永康其实并没有地域方面的优势,“七山一水二分地”是其典型的地理特征。土地的贫瘠和稀缺并没有难倒永康人,他们秉承陈亮“经世致用”思想的精髓,低调务实、埋头苦干、不事张扬,或为铁匠,或为木匠,或为篾匠,“打磨刀具”“修桶打箍”,“鸡毛换糖”,“打铜修锁补铜壶”,走南闯北,走出去,引进来,硬是在方寸之地上打造出令世人瞩目的“五金之都”。

如今的“五金之都”,全市90%以上的工业产值来自与冶炼、金属铸造等相关的产业。据考证这是5000年前黄帝带来的冶炼技艺代代相传的结果。清代康熙年间的《金华府志》、《古今图书集成》,清代乾隆年间的《钦定四库全书》,清代光绪年间的《永康县志》等都录有永康市南石城山的山貌和黄帝采铜山之铜在石城山铸鼎的记载。黄帝以后又有春秋铸剑,汉造驽机,唐铸铜铳的传统技艺相继见于传统文献。

正是永康人的务实苦干精神和黄帝以来的冶炼工艺的传承,成就了如今名扬中国的“五金之都”。现在永康有近万家五金生产企业,生产的五金产品涉及电动工具、防盗门、衡器、有色金属、小家电及厨房用具、不锈钢制品、电动车、汽摩配等八大行业一万余种产品。五金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90%,从业人员达30多万人,连续四年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县”前50名。

与永康仅有二十三公里之遥的武义,以其低廉的工业用地价格吸引了永康老板投资热潮,从这个意义上说,武义是永康五金的辐射地。然而永康和武义成为相互联结的永武城市群,究其内在的原由,还在于其文化的共通性。南宋吕祖谦创立的明招文化是武义文化的源头,明招文化要求政治上开明、经济上重事功、取民要有制、富者要恤贫、要讲真话、敢于谏议、教育不拘一格、为官要清廉勤政等。经济上重事功这一点与永康陈亮的“经世致用”思想不谋而合。地域的相近和文化的共通性使得永康和武义两个城市达到了神貌之完美融合。

随着永武五金集群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原有的文化传统得到了提升,产生出新的文化形态。防盗门就是永康市新兴的支柱产业之一,过去它一直与东北三省各占据全国50%的市场份额。目前该行业已形成产业基地优势,拥有王力、新多、星月、群升、步阳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已形成日产防盗门3万多樘的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防盗门生产基地,年产销量占国内市场七成的份额。而武义共有门业生产企业110多家,产品主要包括金属进户门、防火门、木门、钢木门、室内门等,年产值达20亿元,产量达240万樘,其中出口占30%左右。

可以说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渗入、融合、塑造和升华的过程。

二、集群产业文化特点

文化是一种难以表述完全的东西,或有形或无形,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至今文化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概念和内涵。不过,综合各种定义,文化一般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信仰、思想意识、思维特点等;二是制度层面,包括反映特定精神文化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潜在规则;三是物质层面,蕴涵特定文化理念的建筑、物品等。对于一种文化形态而言,上述三个层面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

具体到产业集群中,其集群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集群文化由特色产品文化、集群组织文化和特定地域文化三部分构成,即集群文化具有三大属性:产业属性、组织属性和地域属性;而每一部分又分别包含了精神观念、制度规范和物质器物三个层面。也就是说集群文化是特色产业文化、集群组织文化和特定地域文化三者,在精神观念、制度规范和物质器物三个层面相互融合而涌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文化体系。

特色产品文化依托于产业集群的主导产品,在主导产品的设计、生产、展示和消费等过程中体现出特色产业的相关文化理念、内涵和信息。浙江的集群产业非常典型,主导产品与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嵊州领带、绍兴纺织、宁波服装、黄岩汽配、温州打火机、义乌小商品、永武小五金等等。小五金产品在设计上讲究实用加美观,生产上讲究成本的最低化,生产的专业化,展示上讲究精品化,消费世讲究实用耐用性。

张墨琴等在《产业集群文化及其文化战略》中说,一个产业集群,一般具有相类似的集群组织文化。因为如果不具有某些共同的集群组织文化特性,产业集群几乎不可能形成和维系。内涵一致的产业集群组织文化,使集群文化成为一种“跨文化”的文化。这些大致相同的集群组织文化通常包括:强烈的市场意识,追求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收益;自主创业的精神,认为不想做老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灵活的就业观念,员工忠于一个职业、行业或集群,而不是忠于一个企业和机构,人才流动频繁而容易;分工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较好的相互信任关系和人际网络;善于学习和模仿的特性,高度关注同行的新动向。就拿模仿来说,永康人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只要一个新产品在博览会上亮相后,用不了几天时间就会遍地开花。

集群文化的地域属性强调了产业集聚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人员构成及其文化背景对于集群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地区文化具有历史和路径的依赖性,以及很强的穿透力,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难免会烙上区域文化的印记。换个角度看,企业集群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根植性”即地域文化背景的经济活动聚合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个人、政府和企业家行为都深深扎根于“社区土壤”之中,与当地特定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人际和地缘联系等密切相关。可见这种地域性品牌经济不是光用地域名称作品牌就可以了,也不是有龙头企业或产品的品牌就成功了,它必须同时具备多方面的要素。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十点:即积极的政府主导、鲜明的特色产业、庞大的产业簇群、繁荣的专业市场、响亮的地域品牌、发达的家族企业、灵捷的“小狗经济”、全民的创业氛围、强势的产业龙头、绝对的竞争优势等。

三、集群产业文化的创新方向

地域深层次的文化创新是集群产业发展和提升生生不息的源泉,是企业提升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集群企业和地方政府应积极参与文化的创新,参与社会活动,优化区域文化,从创新政策、创新文化氛围、创建学习型企业群体,培养个性张扬的企业家精神着手,培育集群产业文化动力,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蒸蒸日上,立于不败之地。

(一)创新政策

要使集群产业稳定健步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宽松的的区域创新环境。在这个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集群创导,以促进竞争和效率为目标选择政策工具,本着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相结合的原则,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框架之下,制定并完善产业集群的发展政策,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2005年,武义县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专利,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加大专利申请和实施奖励力度,对《武义县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实施意见》作了修订,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奖励标准分别从原来的5000元、1000元、600元提高到10000元、2000元、1000元;将国家、省、市级专利示范企业奖励从原来的3万元、2万元、1万元,分别提高到10万元、5万元、3万元;将实施专利产业化奖励按年销售额100万——1000万分四个档次,分别奖励1万元、2万元、3万元、5万元。二是将专利成果转化纳入科技计划管理,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全县有20多项专利成果被列为省创新基金项目和市、县科技计划项目。三是加强专利培训,提高企业专利意识。该县科技局把专利培训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每年都举办12期专利培训班,形成制度化。四是积极培育和扶持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对在武义创建专利代理机构的给予资助5万元;对经省知识产权局批准在武义设立专利代理办事处的给予资助2万元,并对年代理专利申请达50件以上的给予奖励1万元。五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县科技局设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和公安联络室专门机构,对专利纠纷、侵权案件及时给予调解和查处。由于政策落实,措施有力,该县专利工作连年出现了可喜局面,2005年,专利授权量以172%的速度上涨,上半年兑现专利申请和实施奖励资金达15.6万元。

2008年的经济寒流中,永康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奖励政策意见》,决定市财政安排一定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工业企业总部经济、技术改造、企业上市、科技创新、品牌培育、信息化建设和外贸拓展等奖励,以进一步推动本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该“意见”涉及范围广、奖励力度大,仅“鼓励科技创新”内容就包括服务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企业科技项目资助配套、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专利申请实施和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奖励。

(二)创新文化氛围

集群产业不断获利进而获得长足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是其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的培育源于缄默知识的土壤。缄默知识,即隐性知识,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具有个人的特质。基于集群特定的“文化特征”基础上的缄默知识扩散和共享,能够促进缄默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从而不断提高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产出。因此政府和企业行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政府、集群企业和行业协会在知识扩散中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在集群产业创新主体中,企业家是企业集群技术创新之轮的“轴心”,是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创新的动机来源于其对个人收益增加的期望,对事业和个人信誉的追求。政府是中小企业集群制度创新的主体,具有网络促进器、动态比较优势催化剂和公共机构建立者的职能。中介组织的职能是协调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组织,作为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与“纽带”,一方面贯彻地方政府的政策精神,另一方面向政府反应企业的要求与心声。教育与研究机构为创新提供知识与劳动力。

2008年底,永康市委提出:“要以创新提质为重点,全力扩大五金产业的领优势。”全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创造强大品牌集聚效应,深入实施“四大工程”,努力巩固五金产业核心区地位。一是实施“创新提质”工程,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实施新“五十百”工程,继续扶优扶强,着力形成横向企业战略联盟或以资本、技术、品牌为纽带的大企业集团;三是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引导企业树立品牌经营理念,提高企业创牌意识和创牌能力;四是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程,帮助企业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强化专利执法,制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交易的相关制度和改革,组织开展好保护知识产权的专项行动。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成就了五金城率先破冰而出,走进五金企业复苏的春天。

(三)培养企业家精神

马云曾经说过,做企业有三重境界,分别为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生意人是完全的利益驱动者,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商人重利轻离别,但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企业家是带着使命感要完成某种社会价值。只有当一个人想着去帮助别人,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时候,才能真正成功。熊彼特说,企业家的职能本位是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真正的企业家是不会关心风险大小的,他们要做的是从未来的不确定中找出一条出路。“求新”是企业家成功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企业家作为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放弃永远不懈怠的韧性,有一种对事业的偏好和执着,善于学习,因需而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着不断追求产品创新的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在于,不仅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品牌,而且能够通过不断改进与提高质量,来维护、发展和完善这个品牌,与时俱进,并通过这种创新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有着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精神,善于发现新的技术发现和发明,勇于引入新的技术和工艺,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以此来推动企业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生产方式的不断提高;有着不断开拓和创新市场的精神,能够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市场结构、市场分布进行分析与比较,并通过分析与比较,发现和开拓新的市场,占领市场发展的制高点,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敢于和善于进行组织和制度创新的精神;善于组织一个好的团队,并能够形成很强的团队合作与进取精神。

李春燕等曾在一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中指出,针对“最能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永康企业中的年轻经营者选择“勇于创新”的比重最高,为47.7%;约有1/3左右选择了“敬业”、“追求最大利润”和“实现自我价值”,比重分别为35.2%33.6%31.5%;另外还分别有20.8%19.6%的经营者选择了“敢于承担风险”和“乐于奉献”;与之相比,选择“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较少,比重分别为2.7%1.7%。由此可见,永康的五金企业经营者不乏把创新视为首要追求的企业家精神的人。

政府政策对培养企业家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及对外贸易政策等。在遭遇经济寒流的永武城市群,政府在政策导向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提供交流互动的行业协会、展会、论坛等平台,营造企业家所在地区的文化氛围,促进企业家创新从而达到规避寒流。

20093月,永康市政府出面主办了“第二届中国(永康)五金装备及模具展览会”,由永康市模具行业协会承办、相关部门及企业协办。展览会由政府主办,档次高,影响力大。展会不仅是展示形象、商品贸易的平台,还是企业与厂商、行业组织之间交流经验、技术,增进友谊的重要互动平台。326下午,市模具协会举办了模具技术发展论坛,日本牧野、瑞典3R、宁波宁兴特钢等装备及加工技术居世界前列的企业专家应邀参加,并分别传授各自的先进技术。听了讲座后,广大企业主受益匪浅。铁牛集团的技工听了讲座后连连说“原先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购置的外国先进设备,但仍然加工不出那样的精密模具,现在总算明白了……”这次论坛与本届展会同期举办,既使展会内容更加丰富,又提高了展会档次,同时还让企业主学到了世界先进技术。这样的展览会注重效果、注重创新,通过办会达到促进永康模具行业做大、做强,助推永康五金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永武集群产业中,以中小企业为主。正如马云所言“中小企业自身更需要发扬企业家精神,拥有理想,力争向上,大力开拓创新,加快结构调整,中国就有望成为世界经济力量的主导。”

参考文献

[1]郑健壮。基于资源整合理论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郑健壮,叶峥。基于资源观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和芸琴。企业集群的文化创新分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4]张连业,杜跃平著。基于地域文化的产业集群文化培育[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4)

[5]冉庆国。浅析企业集群的社会文化[J]商业研究, 2005(11)

[6]黄惠运,论中小企业集群生成的历史文化条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11)

[7]晏雄,寸晓宏。基于文化层面的企业集群竞争力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11)

[8]http//www.yktax.gov.cn/article.asp?a_id=636

[9]慈福义。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和企业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0]杭州区县市循环经济发展指导意见[J]杭州科技,20064

[11]江其务。中国金融:制度创新与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2]张元智,马鸣萧。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空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3]郑海涛,周海涛。广东产业集群升级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4]刘友金。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5]李少惠,中小企业文化生态的聚合与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6]张墨琴,郑海涛。产业集群文化及其文化战略。集团经济研究杂志社网站http//www.cmo.com.cn/0709z/cyyj/zmq.htm

[17]朱芳草,滕盈盈。块状产业经济区发展中的文化因子研究——以永康五金产业集群发展为个案[J]现代商业,2000814

[18]http//dth-bl.blog.sohu.com/91311577.html

[19]http//www.ykmjxh.com/xhdt1.asp?newsId=401

[20]http//news.sina.com.cn/cl/2002-02-18/1655477131.html

[21]http//www.jhst.cn/kjxx/InfoView.aspx?NewsId=1443&type=10

 
QQ在线咨询
投稿电话
010-67605557
投稿邮箱
xfdk@188.com